欢迎光临青海省妇女网

《妇女杂志》2013年第三期

发布时间2013-07-19 10:08:20











卷 首 语
我的中国梦·高原巾帼行
   
    “中国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近代已降,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了屈辱的历史。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求索、孜孜探寻。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不懈奋斗,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在这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巾帼英豪不曾缺席,贡献卓著。从新中国“站起来”,到改革开放“富起来”,再到新世纪“强起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从来不曾如此强大,中国百姓的生活从来不曾如此富足,今天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内容宏大而具体,既强调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又关照每一个具体的人;既着眼于高远的理想,又立足可感的现实;它洋溢在孩童无忧无虑的脸上;它流露在母亲独立自信的目光里;它播撒在老人乐观静美的心中。每一位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人,都是“梦之队”的一员,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书写者,都应该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都应该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梦想,让生命在为“中国梦”的奋斗中焕发光彩。
    有梦想就有希望,有希望就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国家的梦,人民的梦,也是占人口半数的中国妇女的梦。只有包括广大妇女在内的全体人民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也才能够创造出来,才能成就中华民族更加辉煌的未来。“中国梦”承载着青海高原各族妇女的共同心声和美好憧憬,饱含着广大妇女的共同理想和最大共识,激发并凝聚起“半边天”的强大力量,迎着“中国梦”的曙光砥砺前行。
实现“中国梦”是一个长期任务,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需要广大妇女贡献出自己的才华和汗水。我们高原每一位妇女都要把个人梦想与国家的梦想联系起来,把个人利益与国家的利益统一起来,把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步步地向前迈进,一步步地接近目标。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积极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当我们把人生追求融入“中国梦”的共同理想时,也就找到了实现个人价值的宽广舞台,当我们万众一心为“中国梦”共同奋斗时,个人梦想才更有可能变成现实的存在,当每一位妇女都梦想成真时,青海妇女儿童事业也将展开更加壮美的画卷。



 
省妇联党组书记、主席张黎在省妇联十一届七次执委会上的讲话

各位执委:
    我们召开这次执委会议,目的主要是选举青海省出席中国妇女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同时,对上半年工作进行回顾总结、寻找差距,对下半年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强化措施、再鼓干劲,确保全年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刚才,大家选举产生了青海省出席中国妇女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22名代表。这些代表人选从提名推荐到选举产生,严格按照组织程序和全国妇联的要求进行,广泛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建议。代表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和民族构成更趋合理、优化,充分体现了广泛性、先进性和代表性。在选举过程中,各位执委识大体、顾大局,以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出于对全省妇女儿童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完成了选举。这些代表候选人的顺利当选,说明大家对各位代表是信任的、支持的,也是寄予厚望的。
    在这里我代表省妇联向当选的青海省出席中国妇女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各位执委对妇联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代表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今天当选的我省22名代表,将承载全省妇女的重托出席中国妇女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希望各位代表强化学习意识,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和履行职责的能力,增强政治观念、大局观念,不辜负各级组织和全省广大妇女的期望,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参加大会,完成好会议的各项议程,努力实现大会的各项目标任务;希望各位代表强化代表意识,牢固树立“我当代表为妇女”的观念,深入基层、深入妇女群众,围绕妇女儿童事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和妇女儿童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广泛听取意见,开展调查研究;希望各位代表抓住召开会议的机遇,虚心向兄弟省市妇女代表学习,积极交流经验,努力充实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身做好各项工作的水平和能力;希望各位代表做好青海的形象大使,充分展示青海妇女自信、开放、创新的精神风貌,大力宣传青海妇女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好的做法,广泛介绍近年来青海城乡发生的巨大变化、青海妇女面貌发生的深刻变化,积极扩大大美青海的对外影响。
    同志们,借会议之机,下面我谈谈上半年的工作开展情况。半年来,全省各级妇联组织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妇联的有力指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群众工作的契机,坚持服务大局、服务妇女、服务基层,按照建设“坚强阵地”和“温暖之家”的要求,积极引领妇女投身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着力提升做好新形势下妇女群众工作的水平,努力解决妇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推进妇联基层工作创新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全年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今年,省委、省政府采取更加积极的政策措施,为妇联组织开展工作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妇女儿童发展规划(2011—2020年)》有力地推进,尤其是女性参政议政比例和水平明显提升,全省“两会”女代表和女委员比例实现新的突破;儿童早期发展项目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王晓副省长、苏宁常委亲自调研指导,项目推进工作更加给力。
    全省各级妇联组织和妇联干部服务妇女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双学双比”、“巾帼建功”活动不断深化,妇女创业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展,青海省妇女手工制品基地建设项目进展顺利,青海省巾帼手工制品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巾帼特色示范村创建等工作有序推进。弱势妇女儿童的关爱救助工作进一步深化,覆盖面更加广泛。“恒爱行动”、“春蕾计划”、“贫困母亲两癌救助”、“母亲邮包”等项目取得新的进展。
    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大,维权主题宣传大型活动相继开展,妇女儿童维权工作得到创新推进。妇女儿童文化生活更加丰富,隆重节俭开展“三八”妇女节纪念活动,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受到全国妇联和省妇联的表彰,各族各界妇女争先创优氛围更加浓厚。以“中国梦”为主题开展了多形式的“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了关爱儿童的良好氛围。
    妇联基层组织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妇女之家”建设稳步推进。妇联干部培训工作取得新的突破,组织妇联干部赴香港参加培训,组织村级妇代会主任出省培训。苏宁常委做出了“省妇联今年的培训工作抓得好,提出表扬”的批示。
    在这里我也向大家通报一下,在2012年度全省目标考核中省妇联被评为优秀领导班子,这不仅是省妇联的荣誉,也是省委、省政府对全省各级妇联组织和广大妇联干部的充分肯定。在此,我代表省妇联领导班子向大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这些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与全省妇女儿童的新期盼相比、与省委省政府的新要求相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相比,我们的工作仍有不小的差距。对照检查省妇联十一届六次执委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有些工作我们还没有做完、许多工作我们还没有做好、也有一些工作还没有起步。
    要完成好十一届六次执委会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时间很紧、任务很重,需要我们在剩下的半年时间里下大气力抓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着力推进省委、省政府和全国妇联安排的重点工作任务
    根据省委、省政府和全国妇联的安排,下半年还有一些新任务需要全省各级妇联组织全力以赴、着力推动。
    (一)为中国妇女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营造良好氛围。中国妇女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于今年第三季度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是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召开的重要会议,是全国妇女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这次大会的召开,对于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团结动员亿万妇女凝心聚力共筑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省各级妇联组织要紧紧围绕中国妇女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的主题,大力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大力宣传中国妇女第十次代表大会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妇女事业的长足发展与进步,大力宣传广大妇女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大力宣传各级妇联组织建设“坚强阵地”和“温暖之家”的成功实践和重要成果,动员和凝聚广大妇女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中国妇女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营造良好氛围。
    (二)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按照党的十八大部署,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即将在全党深入展开。在中央召开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我们党90多年光辉历史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深刻阐释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远意义,指明了开展这一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与目标要求。讲话思想深邃、鞭辟入里,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遵循,是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科学指南。全省各级妇联干部,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真正做到吃透精神、掌握要义、了然于胸、高度自觉。全省各级妇联组织要深入宣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广泛调动全省广大妇女参与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新时期,妇联工作也面临着脱离群众的危险,一些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身上也或多或少的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下半年,省妇联机关将在第一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省妇联全体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班子成员和各部门负责人要认真“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要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要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要力戒形式主义,做到“不虚、不空、不偏”,真正击中痛处、打在点上,切实解决“四风”问题。全省各级妇联组织要全力配合省妇联开展好教育实践活动,会上,向各执委、各州(市、地)、省直机关妇工委、各团体协会下发了《青海省妇联关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征求意见建议的通知》,请同志们彻底摒弃对上级不说真话、不提意见、辟重就轻的懦弱思想,真正做到抛开面子、动真碰硬、触动灵魂,切实帮助省妇联领导班子“摆正镜子、抓住病根”。同时,要通过召开座谈会,深入调研,上门征求意见等切实可行的方式广泛动员基层妇女群众参与省妇联的教育实践活动,接受群众监督、接受群众评判。
    (三)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高原巾帼行”活动。“我的中国梦·高原巾帼行”活动是当前全省妇联系统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政治任务,各级妇联组织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把此项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坚持把“我的中国梦·高原巾帼行”活动与推动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研究解决妇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对开展好这项活动,省妇联也进行了认真的谋划,提出了开展学习教育宣传行动、巾帼建新功行动、妇女家庭文化建设行动、巾帼关爱服务行动、巾帼生态文明行动、巾帼团结进步行动等六大行动来助力“中国梦”。希望全省各级妇联组织结合各地实际制定活动方案,因地制宜开展活动,引导广大妇女群众深刻认识伟大中国梦的本质和内涵,切实调动各级妇联组织、妇女干部和广大妇女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自觉做“中国梦”的参与者、践行者和推动者。 
    二、统筹推进下半年各项工作
    省妇联十一届六次执委会议明确了2013年全省妇女儿童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下半年需要各级妇联组织统筹安排、重点推进。
    (一)统筹推动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是指导全省妇女儿童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我们前进的目标。各级妇联组织不仅要担当起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牵头和协调职能,还要发挥好成员单位的作用,不折不扣的牵头推动规划的落实。当前要着重抓好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抓好宣传工作。同时,要全力推动儿童早期发展项目的实施,这是省委、省政府领导关心的大事,也是促进儿童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我们要义不容辞的抓紧做好。
    (二)全力推动“三大工程”。实施岗位建功引领工程、创业就业支持工程和项目助推工程是我们在十一届六次执委会议上确定的重点工作任务,也是对全省广大妇女的郑重承诺。这三大工程抓得好不好、落实的到不到位直接关系着妇女儿童的切身利益,也影响着我们在妇女群众中的声望。抓好三大工程我们就抓住了促进妇女发展的这条主线。因此,各级妇联组织要认真对照十一届六次执委会上对实施“三大工程”的安排和部署,争取更多的资源,把这些工程落到实处,切切实实让广大妇女儿童得实惠、普受惠、长受惠。
    (三)创新推动维权工作。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是妇联组织的两大职责之一,在抓好妇女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维护好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一定要做到“两条腿”走路,这样才能走得更扎实、更长远。要谋划开展一些大规模、有影响力的维权宣传活动,在全社会营造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良好氛围。要结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活动的开展,加大“平安家庭”示范县、示范社区和示范户创建力度,黄南、果洛等地要先行开展“好公民、好母亲、好妻子,爱祖国、爱亲人、爱生命”为主题的“三好三爱”活动。
    (四)要进一步优化儿童成长环境。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儿童工作也恰恰是我们妇联工作中一个相对的薄弱点。各级妇联组织要找准儿童工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积极组织开展家庭道德教育宣传实践月、“妈妈读书课堂”等主题活动,努力推动“农村留守流动儿童之家”建设,全面完成3000名“实名制爱心妈妈”与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结对目标,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五)着力推进“巾帼特色示范村”创建。“巾帼特色示范村”创建工作是我们这两年力推的一项工作,也是成效最明显的一项工作。去年以来我们一直强调,要在州、县妇联联点的巾帼特色示范村召开现场观摩会,今天会议之后,各州(市、地)、各县(市、区)向省妇联上报各自的巾帼特色示范村现场观摩方案,届时,我们将随机抽取州和县示范点进行实地观摩。也希望各级妇联组织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扎实推进“巾帼特色示范村”创建工作,以更好的面貌迎接大家的实地检验。
    (六)进一步加强阵地建设。服务阵地建设是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有力抓手和主要平台,也是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推动的一项工作。各级妇联组织要切实抓好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中“妇女之家”建设工作,确保圆满完成目标任务。要积极配合省妇联做好巾帼特色示范村“妇女之家”标准化建设工作,力争使我省“妇女之家”建设工作上一个新的更大的台阶。 
    同志们,我们希望全省各级妇联组织和广大妇联干部进一步加强学习、转变作风,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明确自身奋斗目标,把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的目标任务落实到妇联工作的各个环节,把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同做好当前妇女儿童工作结合起来,发扬“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始终保持“激情干事、团结干事、踏实干事”的进取精神和良好状态,牢固树立新青海意识,立足“党政所急、群众所需、妇联所能”的工作定位,做好当前的各项工作。




关于在各级妇联组织开展“我的中国梦·高原巾帼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方案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根据全国妇联《关于在广大妇女群众中组织开展“我与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妇厅字【2013】16号)和省委《关于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青发【2013】10号)精神,省妇联决定在全省广大妇女中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高原巾帼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具体活动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中国梦的丰富内涵,紧密联系妇女工作实际,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用中国梦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团结教育引导广大妇女群众大力弘扬“四自”精神,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勇于担当,努力奋斗。
    二、目标要求
    一是进一步统一思想。引导广大妇女群众把思想统一到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伟大中国梦上来,统一到建设新青海的部署和要求上来,切实增强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汇聚成建设新青海的强大正能量;二是进一步凝聚力量。引导广大妇女群众深刻认识伟大中国梦的本质和内涵,以扎实过硬的素质、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担负起历史责任,自觉做中国梦的参与者、践行者、推动者;三是进一步转变作风。坚持把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机关干部联系群众服务基层活动,与“下基层、访妇情、接地气、办实事”活动,与“巾帼特色示范村”创建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研究解决妇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形成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四是进一步推动工作。通过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切实调动各级妇联组织和广大妇女干部、妇女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推动妇联和妇女工作科学发展。
    三、活动内容
    (一)深入开展学习教育宣传活动,激发“中国梦”。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紧密结合起来,融会贯通,联系实际,指导工作,使学习成果不断转化为推进妇联和妇女工作的动力。一是认真学习。通过理论研讨、专题辅导、学习培训、开展宣讲等方式,扩大学习覆盖面,营造良好氛围,深化学习效果。重点抓好妇联干部的学习,坚持系统学、带着问题学,认真研读原文,学深悟透,准确把握精神实质,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内容纳入全年各级各类妇女培训班中,切实提高运用能力。扎实开展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学习宣传,推动学习教育进党校、进机关、下基层;二是广泛宣传。充分发挥青海妇女杂志、青海妇女网站主阵地作用,大力宣传妇女群众对“中国梦”的深刻理解、热情响应和具体行动,大力宣传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涌现出的妇女先进典型,大力宣传各地开展“我的中国梦·高原巾帼行”主题活动的好经验、好做法和取得的实效,营造激励妇女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浓厚氛围;三是有效发动。充分发挥“妇女之家”主阵地作用,组织“三八红旗手”、“巾帼建功标兵”等先进女性群体深入基层,通过文艺演出、组织演讲等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广大妇女积极投身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二)深入开展巾帼建新功行动,助力“中国梦”。围绕 “两新”目标和“三区”战略,以“巾帼建功”、“双学双比”活动为载体,组织引领妇女成长成才,创新发展,助力“中国梦”。一是深入开展“春风送岗位”活动,帮助下岗失业妇女、农村失地妇女及进城务工妇女提供就业机会;通过职业培训、岗位竞赛、技能比拼,促使越来越多的妇女成为业务骨干、技术能手和行业标兵;二是加强与财政、就业、农牧、科技、商务等部门的协调沟通,多渠道争取项目和资金,实施种植、养殖、加工业等妇女发展项目,开展城乡妇女技能培训计划,提升妇女创业技能;三是积极创建“巾帼特色示范村”,力争到2014年底,全省“巾帼特色示范村”达到200个;四是稳步推进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探索多元化担保方式,拓展农村妇女贷款渠道,扩大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受益面。加强监督检查,确保贷款发挥扶持妇女创业就业、促进城乡妇女发展、拉动地方经济的作用。
    (三)深入开展妇女家庭文化建设行动,点亮“中国梦”。以“三八”妇女节、母亲节、“六一”国际儿童节和全省家庭文化艺术节等节庆活动为契机,组织引领妇女儿童和家庭认知“中国梦”、描绘“中国梦”、点亮“中国梦”。一是举办“我的中国梦·高原巾帼行”社区文化活动展演,组织家庭成员广泛参与巾帼健身风采展示和家庭才艺大赛等文化体育活动,在寓教于乐中汇聚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和力量;二是举办“我的中国梦”爱心心愿征集活动,将从全省的爱心心愿中挑选100个爱心心愿,参加“我的中国梦”爱心心愿圆梦启航活动;三是开展“爱在美丽青海”儿童书画、摄影作品征集活动。征集以“美丽中国、美丽青海、美丽校园、美丽人物、美丽笑脸”为主题的优秀绘画、书法比赛,征集和小伙伴互助活动感言、作文;四是开展“大手牵小手·真情暖童心”活动。
    (四)深入开展巾帼关爱服务行动,共圆“中国梦”。以巾帼志愿服务、公益慈善活动为载体,发挥优秀成功女性的榜样引领作用,传递正能量,共圆“中国梦”。一是开展“爱与未来·中国梦”——公益慈善主题活动,扎实推进“寒梅计划”、“励志助学”、“春蕾计划”、“三孤救助”、“恒爱行动”、“穿新衣、读新书、看新剧”等各项公益活动,不断扩大“母亲水窖”、“母亲健康快车”、“特困母亲救助”和“母亲邮包”项目受益范围,推动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落实妇女病普查和“两癌”贫困妇女救助政策,提高普查率,扩大救助覆盖面;二是集中推出一批关爱项目,重点推进贫困地区儿童早期发展、“留守儿童之家”等项目建设。动员全省“实名制爱心妈妈”与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推动形成全社会关心关爱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三是扎实开展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和老人关爱服务工作。建立生活贫困和老弱病残等有特殊困难的“三留”人员联系卡和信息卡,组织热心公益事业、乐于服务他人的巾帼志愿者进行重点帮扶,并动员实名制爱心妈妈等社会爱心人士与“三留”人员及家庭结成帮扶对子,通过走访、探望、慰问、谈心等方式,一对一、多对一开展帮扶活动。
    (五)深入开展巾帼生态文明行动,共筑“中国梦”。以三江源生态保护、西宁创卫为载体,组织引领广大妇女和家庭共同承担起绿色使命,共建大美青海。一是继续组织开展好“美丽小庭院”评选活动,层层发动广大家庭积极推选美丽小庭院(美丽居室),通过城镇居室、农牧区美丽小庭院展示,带动广大妇女创建美丽家园;二是低碳节能巾帼引领行动,组织开展巾帼志愿服务、环保理念宣传月、绿色消费等教育实践活动;让节能意识深入家庭社区、深入人心,渗透到家庭生活的每个细节,通过家庭影响社区,通过社区带动全社会参与节能减排;三是绿色家园巾帼创建行动,通过实施“三八绿色工程”项目、志愿服务西宁创卫、带头保护三江源生态植被等活动,为绿色家园出力量、做贡献。
    (六)深入开展巾帼团结进步行动,共享“中国梦”。加快建设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示范区,是实现梦想的重要内容。一是积极参与网格化社会管理,加大“平安家庭”示范县、示范社区和示范户创建力度,推广“十户联组十星级评选法”创建模式,以家庭的平安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二是在全省广大妇女和家庭中开展以“好公民、好母亲、好妻子,爱祖国、爱亲人、爱生命”为主题的“三好三爱”活动,培树表彰一批“三好三爱”活动模范村(社区)及模范家庭,促进藏区家庭、社会和谐稳定;三是进一步健全维权工作机制,持续开展大调解、大排查工作,依法保护农村妇女土地、受暴妇女婚姻家庭、女职工劳动等合法权益,促进妇女基本权益的落实。
    四、组织领导
    “我的中国梦·高原巾帼行”活动是当前全省妇联系统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政治任务,各级妇联组织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把此项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确保取得实效。
    (一)周密部署,落实责任。各级妇联组织要认真制定活动方案,把此项活动与“下基层、访妇情、接地气、办实事”活动,与即将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活动结合起来,加强领导、周密部署、扎实推进。
    (二)突出特色,分类引导。注重发挥基层的创造性,结合妇女特点,坚持分类引导,加强对农牧区、机关、社区、“两新”组织中的妇女的指导,增强主题活动的实效性。
    (三)强化督导,确保实效。各地要成立督导检查组,适时了解各地活动进展情况。各州(市、地)及县(市、区)妇联要确定专门的联络人员,及时向省妇联报送活动信息。




从香港经验看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
                                                                                                  ——青海省妇联服务社会及社会管理创新培训的实践与思考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家外专局、省人社厅的大力支持下,青海省妇联系统一行39人于2013年4月20日至5月12日赴香港金融管理学院参加了为期21天的青海省妇联服务社会及社会创新管理培训。培训工作呈现了四个特点:一是领导重视,组织有序。此次培训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特别是苏宁常委亲自就培训有关事宜给予指导、提出要求,使培训工作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在培训前后,省人社厅、省外办等部门积极协调国家外专局和香港承办方,及时办理相关手续,为培训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省妇联党组高度重视,对培训的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专题部署。为便于管理,培训班还成立了临时党支部,指定了团长和秘书长,并将学员分为4个小组,确保了培训有序进行。二是学员构成合理,兼顾各方。此次培训班39名学员中县(市、区)级妇联干部18名,州级妇联干部7名,省直妇工委5名,省妇联机关及所属单位9名;学员中有女学员36名,男学员3名;学员中年龄最大的58岁,最小的34岁,平均年龄45岁;学员中研究生8人,大学27人,大专4人;学员中汉族23人、藏族8人、撒拉4人、回族3人、土族1人。三是培训形式多样,内容丰实。此次培训,既有集中授课、又有参观考察,既有专家主讲、又有互动交流、案例教学、现场考察、实地观摩。21天的培训学习涉及25个专题,其中2个专题介绍了香港总体概况,7个专题介绍了香港政府组织架构和相关社会组织形式,16个专题介绍了妇女儿童及相关工作开展情况。四是培训层次高,学员兴趣浓。此培训,承办方根据妇联特点和社会工作实际,为培训班量身设置课程,聘请政府部门官员、著名大学教授和资深专家授课,老师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实、讲课理论联系实际,传授点拨精彩、睿智。参训学员非常珍惜培训机会、学习态度认真、组织纪律性强、课堂发言积极、小组讨论热烈、思考问题深入,使培训过程真正成为沟通了解、交流经验、携手合作的平台,学员之间加强了了解,增进了友谊,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达到了预期目的。
    一、香港社会事务管理与服务模式
    香港作为一个中西方文化融合的国际大都市,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工作,在“小政府、大社会”的运作模式下,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社会管理制度,为香港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妇联等群团组织在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与服务方面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
    (一)“小政府”服务“大社会”。在香港社会事务管理与服务中政府的角色呈现了三大转变,既由服务的提供者转变为服务的管理者,由服务的生产者转变为服务的购买者,由福利服务的规划者转变为福利服务的审查者,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以非政府的社会组织机构为主体、由社会志愿者(社工、义工)广泛参与的社会工作良性运行和发展机制。香港政府通过签约的形式把直接服务交由非政府机构承办,政府成为政策制定者和服务质量监测机构,同时,政府注重自身服务职能建设,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落实互助互爱的施政方针,不断加大教育、卫生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投入,公共财政开支随经济增长逐年增加,政府80%以上的社会服务以向非政府机构购买的方式提供,形成了政府与社会组织共同管理社会事务的格局。
    (二)注重发挥民间组织在社会服务中的主体作用。在香港由政府提供部分设备、交由民间非营利组织独立经营的民营服务机构,或由政府出资向民间购买的契约式服务,较为常见。在这种模式下,社会组织即NGO作为非政府组织在香港的服务工作中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政府和社会组织是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携手向社会提供福利服务,其服务领域相当广泛,面向社会各个阶层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社会的各类弱势群体,服务类型多元化,分布于经济、文化、宗教、法律、政治、医疗、福利、环保以及慈善等领域,开展的服务主要有家庭和儿童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康复社会工作和社区发展工作等。各类民间服务组织不仅承担起大量的社区服务事务,更及时将公众诉求传达给政府,在为社区争取各界捐款、政策扶持等方面做了大量积极有益的工作。
    (三)充分调动志愿者广泛参与社会服务。在香港的社会服务体系中,除了政府和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以外,由广大社会公众参加的“义务工作者”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的“义工”活动对于培养香港民众的公德意识、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有着独特的积极作用。香港有“义务工作者”登记制度,凡愿意从事义务社会服务工作的都可以到社会工作机构登记成为“义务工作者”,由社会工作机构协调安排他们从事各类社会服务,如社区老人和残疾人照顾、青少年学习和心理辅导、各类活动中心的服务工作、大型福利活动的现场服务和后勤工作、实施各种“爱心行动”计划、从事社会福利募捐和开展福利事业宣传等。目前,全香港登记的“义务工作者”有上百万人,义工每年服务时间达9000万小时。香港的“义工”服务与政府、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的服务工作相结合,使香港的社会福利服务有了更广泛的社会和群众基础,有效地扩大了社会服务的覆盖面,提高了社会服务的质量。香港义工经过长期的培育,社会众多团体和个人的广泛参与及推广,提供大量的人力资源积极参与社会补救、预防和发展性工作,协助解决或预防社会问题,已经成为政府和商业部门以外的“第三部门”,在社会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社会稳定的一大要素。
    (四)大力支持妇女组织参与社会事务管理与服务。香港有300多个妇女组织,在维护妇女权益、推动妇女发展、服务社会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香港妇女事务委员会是香港专门负责改进香港妇女福祉和权益的政府机构,由3名官方成员、20名非官方成员组成,她们主要就妇女事务的宏观策略提出建议,并制定长远目标和策略,确保妇女可以展示所长。香港的妇女组织都是社会组织,各妇女团体广泛吸收会员,兼顾各个阶层,扩大妇女工作的覆盖面,拓宽妇女工作的渠道,增强妇女工作的凝聚力,使各项工作渗透到社会各方面。各团队的活动方式、形式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利用重大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促进两性平等,维护妇女的权益做了大量工作,使妇女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培训班学员的普遍认识
此次培训,相对时间较长,学员们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学,既有许多议论,又有更多的思考、感知和感悟。
    (一)香港社会工作者和义工高度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值得学习。在此次培训中大家普遍认识到,香港各行各业工作人员绝大多数都能认真遵守香港法律、团体规章,具有很高的职业操守,并具有较高的文化理论素质、专业技能。他们工作积极向上,态度严谨。在香港培训期间,授课教师、为培训班服务的工作人员、参观拜访单位的接待人员以及商店售货员等等,无一不充分展示爱岗敬业、严谨务实的精神,让大家很是敬佩。难能可贵的是香港许多社会组织在未得到政府经费资助的情况下,仍然靠募捐、公益金、个人筹款等方式筹集资金,仍能孜孜不倦地推动公共政策,无私地帮助弱势群体,使我们的心灵无比震撼。
    (二)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值得我们努力追求。香港是一个法制社会,香港人的公民意识很强,被服务群体的权利意识也很强,这是香港非政府组织得以健康发展、有序运行的基石,也是香港社会多元文化并存、包容性很强、金融业高度发达、经济运行繁荣的前提。香港的公众设施建设完善,尤其体现在公众交通方面,香港市区的特点是楼房高,马路窄,但在香港基本上看不到交通堵塞的现象。香港是一个诚信社会,在香港生活学习期间,感觉香港人的公众素质很高,并且很有爱心,这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在香港有许多人不论年龄、职业等担任义工,尤其是妇女、退休人员不为物质报酬,自愿付出时间及精神,为创建和谐社会而无私奉献;走在大街上经常能看见人们进行募捐,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的情况很少见,上下地铁井然有序,对问路人的态度非常友好,耐心解答等等方面。
    (三)香港政策制定的超前性、完善性值得我们借鉴。在香港这块寸土寸金的地方,政府的规划到位,在建每个社区时,进行民意咨询,调查评估,水、电路提前到位,公共服务机构提前进社区,如医疗院、养老院、幼稚园、小学等等。根据社区人数提供服务设施,如公园、体育场地,真正以公众利益为出发点,人性化服务提供管理。一个好的政策,就具有权威,因为他是社会民众的心向智慧,所以民众会支持和遵守实现它的信力,公权力。立法会,廉政公署,卫生署,警察署工作人员高度负责,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香港人对法律的认识,信誉的维护,已根深蒂固。  
    (四)更加坚定了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信念。香港经过100多年的殖民统治后,回到祖国的怀抱也16年了,在“一国两制”政策下,香港的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在民主进程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香港在祖国的支持下,成功度过了金融危机,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我们在香港也听到或看到殖民统治所留下来的许多弊端,比如住房、养老、就医等等许多一时难以解决的困难和矛盾。从青藏高原到深圳经济特区、再到香港特别行政区,我们处处都能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从60多年前一穷二白的旧中国,到如今的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坚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对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思考
通过这次培训,我们不仅学到了先进的理念,掌握了先进的社会服务方法,也使大家的视野有所拓宽、观念有所转变、能力有所提高,同时,也看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与差距,激发了求知进取的热情和潜能。学习香港的先进经验,推进我省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及服务工作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认识,增强本领,更需要继续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创新,完善工作思路。
    (一)构建社会化工作格局。妇联作为群团部门,需要党委政府的重视,更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当前,面对社会转型期的重重矛盾,资金的不足、手段的欠缺、年龄的老化往往成为困扰我们工作的问题。如何创新工作方式,香港的社会化运作体系具有很强的借鉴性,社会资金的运作、项目化的课题研究、开放性的义工服务都可结合各地实践进一步进行探索。学习借鉴香港各类妇女团体服务妇女、凝聚社会力量的先进经验,不断创新组织方式和活动载体,在加强服务平台建设上下功夫,构建覆盖面更广、设置形式更灵活、凝聚力更强、群众化特征更鲜明的组织体系,要积极探索基层组织设置形式,努力寻求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农村进城务工妇女中开展工作的有效途径。
    (二)积极争取政府的重视和支持。香港的妇女团体大多都是公益性的非政治团体,但她们在提供社会化服务、倡导全社会认同的价值目标、反映社会大众诉求、开展公众教育、有效平衡社会关系中担当着重要角色,也以自身的行动和作为竭力争取政府在政策和经费上的支持。内地的妇联组织是党领导下的依照章程开展妇女工作的群众团体,有着较强的政治和组织优势,我们必须要在“党政所急、妇女所需、妇联所能”这一工作着力点上下真功夫,尤其是在开展有关妇女儿童问题的调查研究上有所加强,摸清情况,掌握数据,进而获得政府政策的支持和社会资源的共享。同时,积极争取政府在转变职能的过程中,明确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途径和办法,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财政保障;制定落实社会组织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确保社会组织享受非营利组织的税收优惠;探索建立社会组织扶持发展专项基金和孵化基地,重点扶持行业协会、公益服务性社会组织发展;充分利用社会组织行业、资源、专业、人才、信息、基层网络等优势,发挥社会组织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对外交往中的积极作用;充分利用社会组织非营利性和公益性的特点,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公共管理,提供公共服务,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化、制度化、职业化发展。
    (三)大力培养全民志愿服务理念。近几年,妇联组建的巾帼志愿者队伍和开展的社会志愿服务已初见成效且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响应。今后应进一步培养和增强全民志愿服务理念,并积极借鉴香港义工服务社会的先进经验与模式,鼓励个人与团体善用自身的优势和专长来为服务对象提供优质、平等服务,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进一步激发进取奉献和传递爱心的活力, 在解决群众困难、社会关爱、构建和谐家庭等方面多做些实事,让广大巾帼志愿者在服务中感受愉悦,在奉献中体现价值。同时,不断加强对志愿者的再学习培训和志愿者队伍的管理工作,并使其制度化、规范化,积极引导和支持巾帼志愿者成为参与社会创新管理和服务社会的重要力量。 
    (四)积极探索建立妇联等组织承接社会公共事务的办法和机制。在条件成熟和政府财力允许的情况下,逐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将一些适合市场运作的社会服务事务,如社区教育、中介服务、辅助就业、住宿照顾、心理健康、幼儿托管、老年人日间照料、家政服务等交由妇联等组织承担,政府负责运作监管。这样不仅可降低政府社会管理的成本,提升服务效能,而且能使政府“轻装上阵”,社区居委会得以从根本上脱离政府事务工作的困扰,真正回归到为居民及广大农牧民服务的本位上来。积极争取将社区妇联专职干部岗位列入政府开发的社区管理和服务公益类岗位,协助政府管理和实施一些公益性项目,充分发挥妇联组织的作用。
    (五)不断提高妇联组织参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反映妇女群众的利益诉求,通过妇女维权服务站、妇女之家等各种渠道,搜集、传递妇女的思想动态和利益诉求。发挥人大女代表、政协女委员、女领导干部参政议政的有利条件,对有关妇女利益诉求普遍存在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提出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通过议案、提案、专报等信息平台,向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呼吁反映,力求从源头上落实妇女儿童权益。以促进妇女群体的均衡发展、推动男女平等和谐发展为目的,搭建平台,找准着力点,把平安家庭、和谐文明家庭创建作为妇联承担社会管理创新具体任务的有效载体,作好“家”字文章,不断丰富创建内涵,拓展家庭创建领域。通过开展各项创评活动,不断提高广大妇女群众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引导她们促进家庭和谐、带动村组和谐、服务社会和谐,为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青海奠定坚实的基础。


 
省妇联党组书记、主席张黎在全省“不让毒品进我家”活动示范点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同志们:
    在“6·26”国际禁毒日即将来临之际,省禁毒办、省妇联在海东地区举行全省“不让毒品进我家”活动示范点启动仪式,目的是进一步动员组织广大妇女和家庭参与禁毒人民战争,努力遏制毒品对妇女、未成年人和家庭的危害,推进禁毒工作社会化进程,维护家庭、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衷心感谢参加启动仪式的各位志愿者和新闻媒体的朋友们!
    近年来,随着毒品在我国的蔓延,毒品对妇女和青少年的危害逐渐显现,导致许多社会问题的出现。2000年,全国妇联与国家禁毒委联合发起“不让毒品进我家”活动,旨在立足家庭,提高广大妇女和青少年对毒品危害的认识,增强禁毒防毒意识。活动开展以来,各级妇联在禁毒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将禁毒宣传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妇联工作的总体规划,并将“无毒品”作为“平安家庭”创建标准之一,将远离“黄赌毒”列为创文明之家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禁毒宣传月、综治宣传月、国际禁毒日等节日、纪念日,发挥妇联系统媒体、阵地优势,坚持以家庭为重点,预防教育为主,宣传与帮教结合,通过组织开展知识竞赛、签名承诺、公开倡议、文艺汇演、评比表彰,带动家庭参与创建“无毒家庭”、“平安家庭”等,不断深化“不让毒品进我家”活动;广大妇女充分发挥在家庭中的特殊教育作用,带动家庭成员知毒、防毒、拒毒、禁毒;基层干部、志愿者组建志愿者队伍,深入基层、戒毒所开展面对面禁毒宣传、慰问帮教活动。“不让毒品进我家”活动已经成为广泛动员妇女群众参与禁毒人民战争的有效载体,在提高广大妇女禁毒意识、增强帮教实效以及促进妇联组织参与禁毒工作能力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但是当前我省还存在很多滋生、诱发毒品违法犯罪的消极因素,毒品犯罪总体呈发展蔓延态势,还需要我们做出长期不懈的努力。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不让毒品进我家”活动示范点启动仪式,是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禁毒人民战争和平安建设指示精神的具体实践,我认为很及时、很重要、也很有意义。下面,我对做好示范点工作提几点要求:
    一要深刻认识示范点工作的重要意义。禁毒工作关系到国家安危和民族兴衰,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安宁和妇女儿童的幸福,示范点要积极履行妇联组织禁毒工作职责,将禁毒工作作为参与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的一项重要工作,从加强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积极争取当地党政领导支持,切实加大人财物投入,充分调动广大妇女全面投入禁毒人民战争的积极性,奠定全民禁毒坚实的群众基础,全面推进示范点工作的顺利开展。二要大力开展禁毒宣传教育活动。面向广大妇女和家庭开展禁毒宣传教育,是妇联参与禁毒工作的首要工作,也是禁毒斗争的重中之重,按照示范点工作要求,明年6月,示范点妇女和家庭成员禁毒基本知识宣传覆盖率要达到100%,这个任务很艰巨,各示范点要提高对我省毒情形势和毒品危害认识,加强资源整合,多部门合作,依托“平安家庭”、“和谐文明家庭”创建工作机制,结合法制宣传、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预防艾滋病、公益项目等工作,将宣传教育落实到每一个家庭,并切实加大对闲散未成年人、流动妇女、娱乐场所从业女性等重点人群的宣传力度。三要积极落实帮教救助措施。帮教是禁毒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任务最为艰巨的环节,示范点要结合实际,制定帮教、救助计划,加强禁毒自治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发挥家庭、邻里、社会的帮教作用,协调有关部门切实解决帮教救助对象在就业、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实际困难,通过奉献一片爱心、解救一名妇女、挽救一个家庭,不断巩固帮教成果。四要不断总结禁毒工作经验。示范点要坚持调查研究,采取有力措施,探索建立家庭禁毒教育、帮教救助的长效机制,因地制宜创新工作新机制、新模式,推进涉毒妇女、未成年人和家庭服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发挥示范作用,借助媒体,总结推广可为全省学习借鉴的典型经验、禁毒先进妇女典型,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积极参与禁毒人民战争的良好氛围。
    同志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更加广泛地发动妇女和家庭加入禁毒工作的行列,将禁毒知识和要求落实到家   庭,将社会的关爱传递给涉毒群体,共同构筑起家庭禁毒的坚固防线,为建设“平安青海”,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最后,我宣布全省“不让毒品进我家”活动示范点工作启动。




围绕职能         强化服务
推动妇联组织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省妇联副主席        代     吉
 
同志们:
    参与社会管理,是新形势下党委政府赋予群团组织的重要使命。近两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及全国妇联的部署,全省各级妇联组织把“改善妇女民生、反映妇女民意、理顺妇女情绪、化解妇女矛盾”作为切入点和落脚点,围绕职能、强化服务,推动妇联组织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取得明显成效。
    一、强化服务,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妇女的切身利益
    强化服务是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路径。我们紧紧围绕广大妇女群众需求,积极承担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项目。大力推进妇女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农村妇女“两癌”免费检查、“母亲健康快车”、“消除婴幼儿贫血行动”等项目。近年来,先后争取到妇女儿童发展项目近200个,资金达5000余万元,项目涉及种植养殖、技术技能培训等多方面,遍及六州一市一地,受益妇女达40万人。坚持重心下移,将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放在基层,共创建“巾帼特色示范村”154个,每年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干部下到示范村,与妇女面对面沟通交流,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在全省所有村(社区)及60个“两新”组织中建立“妇女之家”,并积极开展创业就业、维权救助、文化娱乐等活动,使“妇女之家”成为各级妇联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阵地。以“一厅、一站、两基地、两公司”(即:青海省妇女创业就业综合服务大厅,青海省家政服务职业技能鉴定站,青海省家政服务实训基地、青海省妇女手工制品基地,青海巾帼家政服务公司、青海巾帼手工制品有限公司)为平台,开展了集就业服务、创业指导、项目服务、技能培训、维权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立体化、特色化的综合服务,有力推动了广大妇女就业创业。联合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经贸委、省商务厅、省民政厅、省扶贫开发局连续举办六届女性专场招聘会,先后组织600余家用工企业,提供了9000多个岗位,20000多名妇女参与招聘,其中5000多名通过招聘实现了就业。
    二、注重源头参与,推动建立健全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政策体系
    推动省人大颁布实施《青海省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条例》,及时修订实施《青海省实施〈妇女法〉办法》。主动协调人大、政协多次深入基层对贯彻《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劳动法》等开展专题调研和执法检查,推动了法律法规贯彻落实。广泛联系人大女代表、政协女委员提交有关议案、提案,高度关注妇女儿童特殊利益,为有关决策提供依据。加强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宣传教育,推动基本国策进党校、进机关、下基层。围绕妇女参政议政、就业创业、卫生保健、社会保障和权益维护等重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形成了《进一步加强妇联与妇女工作的调研》《青海省女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西宁市农村出嫁女土地权益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等调研报告,并以人大议案、政协提案的形式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重视,推动部门制定出台相关的法规、政策和意见,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各种损害妇女利益的情况发生。
    三、加大统筹协调,着力构建大维权工作格局
    通过信访窗口、12338维权专线、法律援助“三个主渠道”以及信访代理服务、基层信访信息直报点,为广大妇女提供信访接待、人民调解、心理调适、法律援助等服务。组建了由12家律师事务所、2家公证处组成的青海省妇女权益保障法律顾问团,成立了首家民间“妇女庇护中心”,在建立健全预防、制止、救助一体化工作机制上迈出了重要步伐。注重维权工作关口前移,通过在司法行政机关建立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与人民法院开展诉前联调等工作,切实将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积极推动各级人民法院全部设立妇女维权合议庭,妇联(女性)干部担任人民陪审员占到总数的45%。各基层派出所普遍建立了家庭暴力报警点,一些地区做到了挂牌公示。招募热心人士、专家学者组建50余支巾帼维权志愿者队伍,活跃在基层开展法律、心理等服务。大维权工作格局的形成,全面构筑了咨询投诉、司法保护、法律援助、普法宣传、基层服务、帮扶助困六大网络,为妇女维权提供了全方位、多渠道的服务、支持和保障。
    四、深化“平安家庭”创建活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各级妇联组织切实把“平安家庭”创建工作放在“平安青海”建设和大局来谋划,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特别在妇女维权、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方面培育了典型、打造了亮点。各级妇联组织逐级建立领导机构、经费保障等工作机制,持续深入开展了“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将“平安青海”建设具体化、普及化。各地逐户签订目标责任书,建档建卡,挂牌公示及开展各类强化平安意识宣传活动,做到了评创结合,动态管理,层层有目标,家家有责任,人人有义务。联合司法部门,旗帜鲜明地反对家庭暴力违法行为,严厉惩处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大力整治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探索推广三级示范创建、“十户联组”等“平安家庭”创建模式,目前,该模式已覆盖50%以上的村(牧)委会,全省累计创建“平安家庭”128万户。广泛传播“家庭平安促和谐”理念。注重构建“大调解”体系建设,将街道(乡镇)妇女维权服务站延伸到社区(村)“妇女之家”,广泛建立维权联络站,成立家事调解员队伍,发放妇女维权服务卡,开办居民聊天室、姐妹心语室等,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构筑起第一道防线。组织召开“全省妇联维权维稳工作暨平安家庭创建推进会”,观摩、总结、交流各级妇联维权维稳、“平安家庭”创建工作中的经验做法,有力促进了“平安家庭”创建纵深开展。   
    五、强化宣传教育,营造广大妇女参与社会管理的良好氛围
    注重将宣传教育引导贯穿始终,坚持做到活动引领、典型选树、实地培训,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关注、广大妇女积极参与社会管理的良好氛围。深入开展“百万家庭学法律,户户平安促和谐”、“践行雷锋精神,百万巾帼志愿者在行动”、“百万家庭喜迎十八大”及和谐文明家庭、“平安家庭”创建等家庭建设宣传活动,全省新增加和谐文明家庭1万2千户,和谐文明家庭示范户521户。组织开展了“争创文明和谐家庭,共建平安和谐家园”进社区、进农村、进牧区、进高校、进企业、进监所“六进”巡回演讲活动,近万人聆听了报告。在全省维护社会稳定的特殊时期,巡讲团深入三所高校进行巡讲,对在校大学生开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在贫困母亲、留守妇女儿童、“三孤”人员、困难女职工、失业失地妇女以及服刑在教、刑释解教等特殊妇女群体中深入开展思想教育引导,及时化解心理困惑、疏导负面情绪,并提供经济、就业、教育、医疗、法律、健康等各方面的帮助和服务,切实保障了妇女的切身利益,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加强对妇联干部社会工作和社会管理能力的教育培训,组织全省39名妇女工作者赴香港参加了为期近一个月的服务社会及社会管理创新培训班。提升了妇联干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组织全省34座藏传佛教尼姑寺的36名尼姑赴北京参加了以“感受新变化,体验新生活”为主题的藏传佛教尼姑培训班。通过学习和参观,增强了她们爱国爱教的意识。
    全省妇联组织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与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今后,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努力健全工作机制,着力创新工作方式,积极推动各级妇联组织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做出新的贡献!




发展青海民间刺绣产业       促进民族地区妇女进步
                                                                                                       ——青海民族地区妇女参与民间刺绣产业的调查与思考
                                                                                                                     青海省委党校现代科技教研部         沈秀丽 
                                                                                                                      青海省委党校科研部                  李清源
                                                                                                                          青海省妇女问题研究会                诺尔吉玛
   
    内容摘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青海省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特色文化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民间刺绣产业为民族地区广大妇女提供了发展进步的重要平台,民族地区妇女也为民间刺绣产业的加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本文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分析青海民间刺绣产业与民族地区妇女进步的关系入手,对民族地区妇女参与民间刺绣产业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并针对现状提出几点建议:进一步发挥政府职能,以扩大产业规模增加妇女就业岗位;发挥区域优势,探求刺绣产业发展新路径;通过教育和培训的手段,提高民族地区妇女的综合素质;各级妇联组织积极引导、鼓励广大民族地区妇女参与民间刺绣产业,进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实现妇女的全面发展进步。
    关键词:青海  民族地区妇女  民间刺绣产业   民族文化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推进青海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青海省依托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着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其中民族民间刺绣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不仅为保护和传承传统的民族文化提供了良好机遇和保障,也为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特别是为广大民族妇女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其社会地位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青海民族地区妇女参与民间刺绣产业的意义
    青海民间刺绣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据考证,早在汉代霍去病、赵充国垦殖河湟、屯田戍边时就将这种民间艺术带到了河湟地区,深受青藏高原各族人民的喜爱。”【1】今天,青海民间刺绣文化中的瑰宝——土族盘绣、湟源皮绣、撒拉族刺绣、贵南臧绣等珍贵绣种的产业开发,为民族地区广大妇女提供了发展进步的重要平台,民族地区妇女在这个平台上为民间刺绣产业的加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青海民间刺绣产业是民族地区妇女发展进步的推动力
    1、民间刺绣产业促使女性更新了思想观念,促进了男女平等。在过去,民族地区妇女比较容易满足现状,习惯于在家庭中承担全部的家务劳动,而且很少参与家庭事务的决策。而今随着民间刺绣产业发展带来的利益和自信,许多妇女转变了千百年来对男人的依赖思想,在生产活动和经济上逐渐独立,并开始考虑如何进一步挖掘民间刺绣的文化内涵,如何提高自己的家庭地位和经济收入。无疑妇女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导致了传统家庭性别分工模式的变化,现在不少家庭中丈夫开始分担妻子的部分家务,女性能将更多的精力用在她们所从事的刺绣事业上,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性别和谐发展。
    2、民间刺绣产业促使女性转换了社会角色,扩大了生活空间。在参与刺绣产业之前,民族地区妇女把主要精力放在农业生产、家务劳动和养育后代上,生活内容单一,生活空间狭小,与外界接触的机会甚少。参与刺绣产业后,她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显出来,她们的社会角色从充当男人的配角转换为发展民间刺绣产业中的主角;另外,通过参加培训、交流活动和刺绣品的展示和出售等活动,使她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获得了更广阔的交往空间。
    3、民间刺绣产业促使女性显现了聪明才智,提升了自我价值。刺绣是观赏与实用并举的传统民族工艺。以前,妇女们制作民间刺绣品都是以自家使用或为儿女结婚所用,而民间刺绣的产业化开发,使自绣自用的物品变成名扬海内外的工艺美术产品,显现了其很高的经济价值。如:循化县圣驼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的“圣驼”牌手工刺绣品已远销沙特阿拉伯、阿联酋、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海南州布绣玛民族工艺品责任有限公司制作的藏绣作品《和谐四瑞图》、《安多服饰》等作品已远销到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而作为民间刺绣工艺的创造者、传承者和开发者的各族妇女更是认识到其了自身的社会价值。
    4、民间刺绣产业促使女性拓宽了就业渠道,增加了经济收入。在我国农村,男女就业比例不协调,“从调研的情况分析,农村妇女由于文化程度不高,劳动技能单一,普遍缺乏城镇就业竞争力,难以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掌握主动。”【2】在青海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民族地区,农牧区妇女就业的形势更为严峻。而青海民间刺绣工艺的产业化开发,为所在地的广大妇女,尤其是农村妇女开辟了最适合于她们特点的就业门路。据调查,青海海南州布绣玛民族工艺品责任有限公司的示范带动下,就业覆盖面遍及全州5县近40个村,参与藏绣的农牧民人数超过了2200多人,藏绣产业为这些从业妇女带来了不菲的收入,成为海南农牧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个重要渠道。
    (二)青海民族地区妇女是民间刺绣产业发展的原动力
    1、民族地区妇女是民间刺绣工艺的创造者。民间刺绣工艺是青海民族文化的载体,承载着各民族的民族性格和特点,是青海各族妇女勤劳、智慧、审美情趣的象征。不言而喻,民间刺绣是一种女性创造并从事的传统艺术,“她们不仅靠自己灵巧的双手默默无闻地创造着物质文明,同时拿起针线,绣下了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对理想的憧憬,在艺术和日常生活领域中创造出一些源于这个阶层的社会生活,符合她们审美理想与审美情趣的独特的审美对象,形成了代表青海民间审美文化的审美物化产品。”【3】
    2、民族地区妇女是民间刺绣工艺的传承者。自古以来,各民族妇女把热爱生活、勤劳智慧、心灵手巧的特点都体现在其精湛的刺绣技艺上。在青海民族地区,很多妇女从十几岁就开始学习刺绣,刺绣技艺几乎伴随她们的终生。目前,无论是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土族盘绣,还是堪与唐卡媲美的藏绣艺术,能与苏绣、湘绣相提并论的撒拉族刺绣,被称为“高原民间艺术奇葩”的丹噶尔皮绣画,都是各民族妇女们口口相授、代代相传,传承至今的。被文化部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族盘绣传承人的土族妇女李发秀制作的土族盘绣花腰带《富贵满堂》,在2009年“锦绣中华”全国绣品展中其夺得金奖。
    3、民族地区妇女是民间刺绣工艺的开发者。“青海民间刺绣是中华刺绣中独具魅力的刺绣艺术之一,它不仅充实、丰富,美化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同时也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4】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地区妇女们意识到传统的民间刺绣工艺不仅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可以给她们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因此,利用这种民族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将刺绣技艺通过产业开发的模式,从传统的生活用品、装饰品、宗教用品等,发展成深受国内外顾客喜爱的民族工艺产品,已成为她们的强烈愿望和自觉行动。据了解,湟源县女企业家李永清投资50万元成立的专门进行皮绣开发和经营的青海丹噶尔皮绣研制开发有限公司,以“公司+绣户+基地”的经营模式发展,如今已颇具规模和影响力,成为青海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之一。
    4、民族地区妇女是民间刺绣工艺的保护者。广大民族地区妇女深深懂得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刺绣技艺,是本民族文化的瑰宝,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制作的刺绣作品时,她们尽可能地保持其民族特色,保留其民族元素,体现其民族风格,保护和发展了民间刺绣艺术。基于此,在民间刺绣产业开发过程中,各族妇女已经逐步形成一种自觉的保护意识,能够自觉维护本民族刺绣独特的地域特色、制作特色和艺术特色。现实中,一些国家级、省级传承人及优秀民间艺人,对刺绣技艺的保护、传播以及对产业的发展就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民族地区妇女参与民间刺绣产业中面临的制约因素分析
    青海民族地区妇女为民间刺绣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努力,产业的深度开发又对妇女自身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妇女全面发展进步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制约因素。
    (一)民族地区妇女参与刺绣产业的思想还不够解放
    现实表明,民族地区妇女在参与刺绣产业中思想观念有所转变,然而,从产业发展的现状看,很多妇女尚不能积极参与刺绣产业,思想观念有待进一步解放。长期以来的刺绣工艺的传承、发展模式逐渐被打破,许多年轻人不屑于学习传承刺绣技艺,而刺绣技艺最娴熟、经验最丰富的年龄稍大的妇女,却受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思想的影响,认为挣钱养家糊口是男人的事,不愿意抛头露面去参与刺绣产业;有些妇女虽然参与了刺绣产业,并没有真正把它作为一项事业来看待,而仅仅是作为在经济上补贴家用的一种手段;还有一些妇女对民间刺绣的文化价值认识不够,认为只要能挣钱就可以了,制作绣品时随意而为,不能很好地体现民族文化的内涵。
    (二)从事民间刺绣产业的各族妇女综合素质相对较低
    1、民族地区妇女受教育程度不高。青海民族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而文化资源产业繁荣发展离不开文化人力资源的支撑。虽然近几年国家和各级政府对民族地区教育的优惠政策倾斜力度很大,但由于受传统观念和经济条件的影响,与男性相比,女性受教育的范围较窄、层次较低,整体的文化素质尚未得到有效提高,因而阻碍了她们“运用自己的创作技能和手段把特有的表达内容和信息转换、复制、浓缩到新的文化产品中去”【5】,影响其更好地为民间刺绣产业发展发挥聪明才智。同时,民间刺绣产业中文化创意型人才奇缺,严重制约着刺绣文化原创能力的提升,以致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企业发展水平受到很大的影响。
    2、民间刺绣产业发展中缺乏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在现代文化产业发展中是不可缺少的,他们“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文化基础和较高的文化素养,还需要懂得市场运作,掌握文化产业的经营特点和运作规律。”【6】从实际情况看,地处城镇和农村牧区刺绣企业中,受过中、高等教育的女性极少,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民族妇女人才更是少之又少,难以实现刺绣手工产品的最大价值。也就是说,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匮乏成为当前刺绣产业加快发展的“瓶颈”制约。
    (三)民间刺绣产业发展规模不能满足民族地区妇女发展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青海各级政府虽然对包括刺绣产业在内的文化产业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省文化厅将互助、湟源、循化和贵南的刺绣公司定为青海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鼓励和支持这些刺绣企业加快发展。但总体上看,在民族地区刺绣产业发展中,各级政府在资源调配和投资方面的力度有限,民间刺绣工艺作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开发的水平远不足以真正将其内涵充分挖掘和开发出来,而且产业的发展规模和品牌效应,还远远不能满足民族妇女全面发展进步的实际需求。
    (四)部分刺绣企业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意识比较薄弱
    由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有些刺绣企业和大户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意识不强,在刺绣产品制作中往往无视传统刺绣的文化内涵和原有的绣制技艺,让一些粗制滥造的绣品流入市场。如:一些旅游纪念绣品,虽然冠以民族手工艺品的名称,却有些做工粗糙,档次不高,缺乏应有的观赏价值。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不仅损坏了消费者的利益,更为严重的是损坏了青海民间刺绣工艺的声誉,伤害了刺绣妇女们的民族感情,对民族文化的开发和保护造成不良的影响。
    三、进一步发展民间刺绣产业,促进民族地区妇女发展进步的建议
    (一)发挥政府职能,以扩大产业规模增加妇女就业岗位
    1、合理调配资源,扩大产业规模。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发挥扶持和引导作用,整合青海民间刺绣资源,促进各地区、各绣种、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并加强各企业人才、技术、产业信息等各方面的交流;促成刺绣产业与服装、鞋帽、箱包、商品包装等企业的合作,形成良性的产业链,使青海刺绣产业在产业规模、生产条件、人员配置、市场份额等方面有大的改善;通过举办贸易洽谈会、展览会,项目合作、合同承包、文化交流等形式,加大各刺绣企业与省外和国外企业间的合作,促进民间刺绣文化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进而为民族地区妇女就业和发展提供重要平台。
    2、加大扶持力度,促进产业发展。各级政府部门要以推动民族地区妇女发展进步为目标,进一步加大对刺绣文化产业的政策支持和投资力度,着力培育和发展民间刺绣产业,不断扩大妇女的就业面和就业人数;扶贫部门应该在贫困地区民间刺绣产业发展方面投入更多资金支持,为更多妇女提供就业机会和致富门路;制定完善有利于民族地区妇女发展的税收、信贷等扶助政策,注重在惠农资金、农民增收专项资金上给予农村妇女倾斜比例等,力求民间刺绣产业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促进民族地区妇女就近就地创业就业,增收致富。
    (二)完善女性人力资源保障机制,着力培养和使用刺绣产业人才
    1、加大刺绣产业从业人员的培育力度。面对当前市场经济对文化产业人才的要求和民间刺绣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各级政府需要通过教育和培训的手段,加快培养一批民间刺绣文化产业发展所需要的高级绣工以及创意、管理和营销等方面各类人才。各类培训机构要将少数民族刺绣产业从业人员纳入培训范围,开展有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的培训,不仅要帮助参与刺绣产业妇女进一步更新思想观念,而且要帮助她们提高对民族文化价值的认识;不仅要提高她们的刺绣创作设计、制作技巧,还要让她们掌握管理、营销、信息网络知识等,进而提升整体素质。
    2、建立健全刺绣产业人才的使用与激励机制。加快建立新型的人才使用制度,促使优秀女性人才脱颖而出,积极营造有利于刺绣文化产业从业妇女生活和发挥作用的人文环境,防止和减少优秀人才流失。同时,建立和完善妇女人才激励和约束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人员设立奖励基金等,对民族刺绣的传承人重点保护和培养并设立专门的奖励机制,以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真正将民间刺绣的文化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三)发挥区域优势,寻求民间刺绣产业发展新路径
    1、在民间刺绣产业开发中加大保护力度。今后,青海民间刺绣的产业开发必须要以保护为前提。各地文化馆、文化站应成立民间刺绣文化保护传承研究机构,推动刺绣工艺的发展传承与产业价值的深度开发,以扩大当地刺绣艺术的影响力。各地政府部门可在民族聚居区建立博物馆或陈列室,在收藏和保护民间刺绣工艺品的同时,尽可能搜集并展示民族刺绣工艺精品,通过开展民间刺绣艺术展览、论坛等活动,提高社会各界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认知度,营造一个自觉珍惜、保护、传播民间刺绣文化的社会氛围。
    2、在民间刺绣技艺传承中必须大胆创新。现阶段,如何让民间刺绣技艺带来较大经济效益又不使其失去传统的价值,是每个刺绣企业面临的困惑。各地刺绣企业应充分挖掘民间艺术特色和地方特色,以市场为导向,开发精品、打造品牌,在传承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突出时尚性、观赏性和艺术性,着力提高刺绣产品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拓展刺绣产品市场。调查表明,海南州布绣玛民族工艺品责任有限公司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他们立足藏区丰富的民间藏绣文化遗产资源,对以“贵南藏绣”为代表的海南地方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进行生产性保护及开发。在此基础上,大胆引进先进的苏绣针法糅合到传统藏绣针法中,力求达到完美结合,这种举措,无疑是对传统藏绣作品品质上的进一步创新和提升,也是延续传承藏绣文化的有效途径,对于其他绣种产业的开发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四)充分发挥各级妇联职能,大力支持民族地区妇女参与刺绣产业
    1、组织引导广大各族妇女通过参与民间刺绣产业实现创业和就业。妇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的桥梁和纽带,在发动妇女、组织妇女、联系妇女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各级妇联组织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和鼓励民族地区妇女积极参与特色文化产业,特别要扶持、帮助其通过民间刺绣产业实现创业和就业,而且要组织引导更多的农家留守妇女投身到民间刺绣行业中来,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用自己的巧手“绣”出幸福美好的生活。
    2、不断提高民族地区妇女参与民间刺绣产业的能力水平。各级妇联组织应从推进民族地区妇女发展进步的角度,加强民间刺绣产业的技术培训与实地指导,努力发掘女性人力资源的智力与创造力。要积极组织民间刺绣老艺人对初学者进行传、帮、带,促其尽快成长为传承民间刺绣工艺的新艺人,以期青海民族文化发展传承后继有人。另外,定期组织刺绣企业管理人员外出观摩学习,拓宽视野,有效提高其刺绣技艺及营销管理水平,进而提高她们增收致富奔小康的综合能力。
    3、努力推动广大妇女在民间刺绣产业发展中实现自身的发展进步。在新的发展时期,各级妇联组织要协调融合社会各方力量,共同解决好妇女发展与维权中的突出问题,解决好妇女群众参与刺绣产业中的实际困难,以期把她们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民间刺绣产业的发展上来,凝聚到青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上来。既要积极协调基层相关部门成立地方民间刺绣协会,以加强对刺绣企业和刺绣大户的引导管理,更要协调政府相关部门通过民生项目和资金,支持民间刺绣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使民族地区妇女在刺绣文化产业的广阔舞台上,施展才华,建功立业,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自身的发展进步,从而为实现“中国梦”、“小康梦”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万国英.青海民间传统刺绣特征叙略——以青海湟中县的绣品为例.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7.3.P82
【2】张雅琦  郭亚莉.民族地区农村妇女就业结构的思考——以宁夏为例.2010.9.P34
【3】【4】李莱.青海民间刺绣文化初探.青海社会科学.2005.3. P109.P108.
【5】【6】高宏存,文化资源产业化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0.10.P67.P72.      



一切为了患者
                                                            ——记青海省心血管病专家边惠萍
    【她不断地告诫自己不要满足于现状,不断实践不断提高,使自己的技术炉火纯青,得心应手。】

    边惠萍,女,1961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青海大学医学院,现任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院长,主任医师,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华心血管协会青海分会委员,青海女医师协会委员。
    一、爱岗敬业,恪尽职守
    整洁明亮的介入治疗手术室,硕大的“C”型臂下,当一枚2cm长的深层支架成功植入患者的冠状动脉后,这位精力充沛的主任医师再一次在周围同事们热烈的掌声中欣慰地笑了,她就是青海省心血管病专科医院主任医师、心血管病专家边惠萍。
    1984年,一位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她,毕业于青海医学院,怀着无限的抱负和深腔的热情,如愿的走进了青海高原医学研究所——这所当时在青海甚至整个西北地区享有声誉的心血管病研究医疗机构,成为了一名心内科临床医师,从此将无限的青春和所学奉献给了这片她热爱的土地。
    当一个人从事她所热爱的工作,会表现出非凡的工作能力,这一点在边惠萍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当时的高心所临床医师较缺乏,而病人又较为集中,加之心血管病有一定的特殊性,当时作为住院医师的边惠萍,没日没夜的埋头苦干,将个人的事及家庭抛在了脑后。年复一年,在临床实践中她充分发挥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并结合实践为广大患者服务。面对患者的感谢,她总是腼腆地说:“应该的!应该的”,随着临床经验的日积月累,她的医术水平也突飞猛进,但她仍如饥似渴地学习,岁月的磨励使她的才学如人生一同丰厚起来。
    20世纪90年代初期,正值“下海”浪潮席卷全国之时,周围的同事,同学,纷纷因为工作条件差,工作待遇差等原因,弃医从商或调到内地,短短几年间在医药界崭露头角,加入先富起来的行列,他们都劝她一起“下海”,但她经过思考后,毅然决定继续留在青藏高原,无怨无悔地从事她热爱着的医疗工作。
    1999年,已成长为副主任医师的她敏锐地注意到国际上微创介入治疗手段已用于心血管病的临床实践中,但在青海省仍处于空白状态。边惠萍大胆向医院领导谏言献策,积极建议引进该项技术,开展心脏血管病介入治疗技术,填补我省空白。她带着领导和同事们的重托,到北京朝阳医院、北京阜外医院学习冠心病的介入治疗,也踏上了出国求学的道路,在日本信州大学医学院进修学习半年。当时正值医院的转型期,经济条件相对差,每当她回忆起在国外学习的那段日子,她总是感慨地说:“在国外的日子真叫苦啊,吃的是廉价的饭菜,住的是最便宜的公寓,用的基本电器都是别人淘汰的,但也充实,想到回国后就能开展多项介入治疗技术,心中的激动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回来后,她迫不及待地将新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勇敢地担当起这一学科的带头人,迎难而上,面对设备简陋,相关专业人员尚不齐备的现实,她一边开展工作,一边培养新人。辛勤的耕耘总能结出累累硕果,在短短的几年里已成功完成介入治疗300多例,发表具有先进水平和颇具影响的学术论文10余篇,因她的突出工作,连续几年被评为先进个人 。
    在工作中,她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时俱进、真抓实干、锐意进取,把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作为追求目标。她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热爱本职工作,热心为患者服务。只要抢救病人,总有她的身影。与边惠萍一起工作多年的医生和护士们亲眼见证:只要手机铃声一响,她就会出现在抢救第一线。从医29年来,她几乎没有休息过一个完整的双休日和节假日,每天的工作时间在10小时以上。她把细心、耐心、爱心全部投入到她所热爱的工作中。她对病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观察得非常仔细,记不清有多少次,她及时发现症状,把患者从死神手中抢救过来,使病人化险为夷。她经常说:“这是我们临床医生的特点,病人生病是不分白天黑夜的,做医生也就应该是全天候的。病人把身家交给我们,我们从穿上白大褂的第一天起,就要负一生的责任”。
    在医学领域耕耘了29个春秋,每年接诊3000多名患者,带领科室人员实施心脏介入手术700多例,医生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在她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我一生热爱的事业,当一个个患者从我的诊室又回到多姿多彩的生活中的时候,我的心里充满了喜悦,这是作为一名医生最大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每天面对的是渴求希望的患者,每次给予患者细心的解答,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上至省级领导,下至平民百姓,她一样关怀备至,她从来不把职业当做工作,而是当做事业,在敬业中体现白衣战士的价值,由此她成为患者信赖的医生。
    二、廉洁行医、取信于民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边惠萍的人生轨迹及其事业上的成就可谓散发着熠熠光彩,面对众多的荣誉和成就,她总是淡淡的说“我是一名医生,医生就意味着付出和奉献”。在自身不断的学习进步和取得新的成就的同时,边惠萍特别注重新的专业人员的培养,几年来,她在日常的临床查房,业务讲座和介入实践中从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知识点为突破口,指导提高其它医师的医疗水平,将自己的技术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全科学习蔚然成风。在青海省心血管病专科医院,新的一批掌握一技之长的医务人员已逐渐成长,正成为专业中的中坚力量,严谨、求实、勤奋、奉献已成为共识。
    身为院领导,她认真执行卫生部“八条行业纪律”,省卫生厅“三条禁令”、“六不准”原则,率先垂范努力提高自身政治觉悟和思想素质,不接受回扣、红包,不参加患者的宴请,不拿开方提成。在她的带领下,心内科全体医护人员自觉抵制不正之风,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她千方百计想办法尽可能为患者营造良好的医疗环境,不厌其烦地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情况,尽量减轻患者就医负担。多年来她遵守职业道德,廉洁行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为病人着想,取信于民。她遵纪守法,团结协作,乐于奉献,严格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为广大群众所认可。
    29年的临床工作中,她以精湛的医术赢得了同事们的尊敬和广大患者的爱戴,同时其高尚的医德医风也传为佳话,她精湛的医术及亲切和蔼的态度对身受病痛折磨慕名而来的病人来说,是爱的阳光,温暖而又充满希望,她视患者胜似亲人,她的平民情结——殚精竭虑服务于老百姓的人生态度永远让人感动。青海由于经济落后,许多患者无力治疗,每每看到这种情景,边惠萍的心里总是酸酸的,她以一名女性特有的爱心诠释着“白衣战士”的深刻含义……
    三、钻研业务、精益求精
    边惠萍同志除了完成繁忙的临床工作,业余时间还潜心研究心血管理论,学习现代医学理论知识,在认真学习基础理论,不断提高专业理论水平的同时,紧跟时代步伐,紧扣时代脉搏,积极学习和引进先进技术。她带领实施的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机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西宁地区心三位、心脏彩超、心电图对右心功能不全临床评价研究,高海拔地区冠状动脉造影术球囊扩张及支架临床研究获得省卫生厅科技成果奖。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新型不典型预激的特点与射频消融术,经绕动脉行管状动脉造影、冠脉内球囊扩张术及支架植入术等七项成果获卫生厅“三新技术证”。在她的主持和带动下,引进开展的先进技术,在临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使高原地区的心血管患者不出省就能得到先进的介入手术治疗,使她所在的高血压科成为青海省特色专科。
    创新是她的理念,在临床实践中始终贯穿并落实,在技术业务上精益求精是她不断奋斗的目标,她不断地告诫自己不要满足于现状,不断实践不断提高,使自己的技术炉火纯青,得心应手。她在医疗站线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事业,赢得了广大患者的信任和领导同志们的认可,一致被推选为“全国妇联三八红旗手标兵”。


 
切阳什姐    奥运赛场上的格桑花
【在成长的历程中,她也同样经历过来自思想的碰撞,生活的磨炼,运动伤病的折磨,但她没有放弃自己的选择,没有放松自己的追求。】

   她的名字有着太阳的含义,她的笑容是温暖的定义。 她用汗水诠释着幸福,用坚韧诉说着感动。荣誉背后闪耀着她最平凡,朴实,执着的美,切阳什姐,中国的骄傲,藏族同胞的骄傲。
    切阳什姐,女,藏族,中国女子田径队竞走运动员,2006年9月,出生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甘子河乡的一个普通藏族牧民家庭的切阳什姐进入了青海省体育运动学校,并很快在启蒙教练的建议下开始练习竞走,从此与竞走结下了不解之缘。2010年6月切阳什姐被选入国家竞走队集训队,成绩也开始一步一个台阶地节节攀升。
    出生牧民家中的切阳什姐和很多牧家孩子一样,从小生活在广袤的草原上。家境比较贫穷的她,过早地担起了家里的责任,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跟随父母放牧,疼爱她的父母亲牵着她的小手,带着她在广阔无垠的大草原上奔驰,跑累了,爸爸就把她背在背上,休息够了,接着继续跑。
    也许是童年的锻炼激发了切阳什姐的运动天赋。9岁那年,她已经是草原上的小骑手,16岁那年,她被青海省体校选中成为了一名真正的运动员。可在这时,很多跟她一块长大的伙伴们认为,在体校练上几年后,她会毫无意义地回到草原上,因为,那些在赛场上抢银夺金的选手离他们太远了。
    切阳什姐有天赋,心肺功能较常人优;但她更刻苦,每天风雨无阻坚持25公里以上的刻苦练习。在训练中她坚持“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的精神,充分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青藏高原精神,把全部的激情和精力投入到训练中去,在教练和各级领导的培养教育下,在队友们的团结帮助下,她创造了骄人的运动成绩。在成长的历程中,她也同样经历过来自思想的碰撞,生活的磨炼,运动伤病的折磨,但她没有放弃自己的选择,没有放松自己的追求。在教练的关心下、在组织的照顾下,她凭借自己的毅力,咬牙坚持,这几年,除了教练员的精心指导,自己也勤于动脑,刻苦钻研,每次训练完毕,她都认真总结,摸索规律,把总结后的经验运用到训练当中,从而使自己的战术水平和比赛经验得到了显著提高。
    勤奋出天才,2010年6月,她被中国国家竞走队选进国家集训队,从此芝麻开花节节高。2010年9月18日,在北京举办的全国锦标赛上,切阳什姐获得女子成年组冠军。2011年4月,在江苏太仓举行的2011年国际田联竞走挑战赛暨全国竞走冠军赛上,切阳什姐以1小时28分4秒的优异成绩获得女子20公里第二名。2011年的大邱世锦赛上,尽管是切阳什姐第一次出国参加国际比赛,但切阳什姐表现出了少有的成熟和稳定,出色地发挥出自己的水平,获得女子20公里竞走第五名。终于,在伦敦奥运会上,她以1小时25分16秒的成绩得到伦敦奥运会竞走比赛铜牌并打破亚洲纪录。
    “是竞走改变了我的生活,也磨炼了我的意志。”如果不是因为练习了竞走,她现在也许只是一名默默无闻的在校大学生,是竞走让切阳什姐的人生轨迹发生了转变,这位从青海牧区走出的藏族姑娘成为了第一个出现在奥运赛场上的藏族运动员。而在生活中,切阳什姐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队友,乐于助人,充满爱心,作风纯朴,待人真诚,为人谦虚,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具有新时代青年勤奋、上进、豁达、创新的良好素质,是一名父母喜爱、领导称赞、教练信任、运动员尊重的优秀楷模。
    切阳什姐是我省继李春秀之后显现的又一名竞走新星,她从一名普通的牧民家女孩,经过省体育局和国家队多年来的培养,成为奥运选手,体现了我省不分民族、不分地域,平等、宽松的教育体制。从开始接受竞走专业训练到锁定奥运会奖牌,切阳什姐只用了不到四年的时间。这与她出色的身体素质和运动天赋密不可分,与她不畏艰难、刻苦训练、顽强拼搏有关。但切阳什姐这枚奖牌,也是青海省民族体育之花常青的见证。
    她的成功是中国的骄傲,是青海的骄傲,也是中国藏族人民的骄傲,更是全省560万各族同胞的骄傲,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展示了新时期藏族儿女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朝气和活力。
    切阳什姐的成功,让许多藏族小孩有了信心,他们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梦想是完全有可能的。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当地群众对体育的认识,他们更愿意将孩子送到当地的体校等一些机构,接受专业的训练。相信以后会有更多的“切阳什姐”出现。



我的慈母   我的爱
                                                             ——纪念母亲遇难三周年
                                                                                                 宗秀求吉

    我的母亲个头不高,有一头又粗又长的头发,浓浓的眉毛,有神的眼睛,略塌的鼻尖,修长的瓜子脸,脸上总是带着慈祥的微笑。她走起路来步子轻盈,干起活来动作利索。她从来不偷懒,也不贪吃贪睡,当然这是我脑海里母亲年轻时的形象。八十五岁高龄时的母亲背驼了、腰弯了、行动迟缓了,显得更加矮小了。唯独不变的是那张总是带着微笑的脸庞。
 
(一)
 
    母亲出生于1925年。从小失去父母的关爱,年迈的外婆是她唯一的依靠,不久也离开了她。她像一棵无助的小草,在寒风中摇曳;在雷电下挣扎;在冰雪里奔波。她没有拥有过襁褓的温暖;没有享受过童年的梦幻;没有体验过青春的快乐。然而,她勇敢地面对这无情的岁月,坚强地接受起它带给自己的一切……
    二十五岁的她当上了妈妈,那紧紧地贴在她胸前的又瘦又小、浑身毛绒绒的女婴就是我。从此她有了精神上的寄托,有了生活中的伙伴,同时也给她多了一份责任,添了几份艰辛。
    刚刚获得解放的家乡,百姓的生活还没有脱胎换骨,我们娘儿俩的生活更是艰难。我清楚地记得那时的母亲蓬头垢面,赤着脚丫,一年四季穿着破烂不堪的衣衫。用几块破麻袋片,几块破毛袋片铺在墙角,那就是我们娘儿俩的“床”, 祖祖辈辈留传下来的几件破旧的老羊皮袄,那就是我俩盖的“被子”,它破旧得可以用我细细的小指头轻轻一捣,就捅出一个洞。母亲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给别人卖苦力,还利用早晚空闲时间去打柴、拾牛粪、捻毛线、磨炒面、放牛羊、打水,几乎没有喘气的功夫。
    听说修建委员会要盖人民礼堂,母亲经人介绍有幸在那里打小工。她干活实在为人真诚,得到了大家的公认和好评,工程竣工的庆典会上,她以“劳动模范”的身份站在了领奖台。奖品主要是铁锹、十字镐等劳动工具,还有香皂、毛巾等卫生用品,散会后母亲还给我带来了她没舍得吃的瓜子、花糖。
 
(二)
 
    随着人民公社这一新鲜事物的出现,公有制悄然诞生了,土地、牛羊、房屋都是公社的财产。社员在食堂吃大锅饭,糌巴、酥油、青稞粥随心所欲。干活收工大家听生产队的锣声,锣声一响集体上工下工。社员们有的开垦荒地,有的送肥施肥,有的燃烧草皮做肥料,干得热火朝天。
    好景不长,连续三年全国性的自然灾害,又一次把人们推向饥饿的边缘。相当一段时间里,食堂里再也不能随心所欲了,取而代之的是用“两”计算每人每天的口粮,每当吃饭时人们在窗前排队,炊事员用一个小小的茶杯给人们打糌巴,用一个小勺子给人们打青稞粥。紧接着糌巴和青稞粥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用青稞秸秆磨成的粉和一种野草籽磨成的粉,以及野菜粥。孩子们没有心思上学了,一个个钻到附近驻军部队的马厩里偷吃马料。我没有那么大的个子也没有那个胆量,只好捡些被他们撒落在地上的豆子吃,有时一粒豆子都捡不到,就只好捡马粪里没有被消化的豆子充饥。
    一次母亲发现我软软地躺在那里,说话有气无力,以为我生病了,就把我带到公社卫生所治病。大夫并没有给我们开多少药,而是开了一张条子让我们交给队长。接收条子的是大队会计,她是一名下派汉族干部。她有点吃惊的  样子,给我们了些牛羊骨头、元根,还有一点糌巴,让母亲赶紧做点吃的给我,原来我是被饿晕了。
    村子里的孩子们纷纷辍学回家挣工分去了,坚持学习的寥寥无几。左邻右舍的人们对我母亲说,女孩子家上什么学,不如挣工分糊口划算。母亲没有采纳他们的建议,硬着头皮,勒紧裤腰带供我上学。她节省自己的口粮给我吃,自己却挖些野菜充饥。有一次她吃了一种野“芹菜”,结果全身浮肿,上吐下泻,差一点出了事。
 
(三)
 
    十月的秋风冷飕飕的,被晨霜冻得吱吱响的庄稼地里,人们还在抢收庄稼。月光下收完一大片庄稼的社员们匆匆收工回家休息。路上母亲在跨过一条水渠时,脚脖子被扭伤了掉到渠里怎么也爬不上来。她大声喊着人们的名字,可他们吵吵嚷嚷地走了,根本听不到母亲的喊声。无奈,她只好静静地泡在冰冷的水里,直到天亮。第二天太阳出来了,上工的社员发现了她,才把她拖上了岸。我醒来时发现母亲还没回来,便朝着生产队的打碾场跑去,半路上我遇到了母亲,她躺在一辆马车上,受伤的脚肿得像树干那样粗。
    母亲住进了卫生所,我每天把自己的那份青稞粥,趁热送到卫生所让母亲吃。那粥里偶尔有些牛羊杂碎,心想对母亲恢复身体有益。母亲也把她的病号饭留给我吃,那是牛奶稀饭,在那个年代里牛奶和米都是紧缺食品,母亲舍不得自己吃。
    冬天到了,社员们一边忙着积肥,一边给食堂储备燃料。母亲穿了一双鞋底没有一点纹路的破鞋,上山去打柴。她背起一大捆柴往山下走时,连人带柴滚了下去。一块巨石挡住了她,但额头被碰了一个大口子鲜血直往外喷,她赶紧撕下衬衫包扎了头。休息片刻后捡起撒落的柴,重新捆绑了一下,便拖着虚弱的身子向山下走去。
    她病倒了。再也支撑不下去了。一天生产队召开会议研究救济的事儿,主持会议的是一位乡干部。我替我母亲参加了会议,社员们七嘴八舌你提我,我提你,唯独没人提我们娘儿俩。就在乡干部宣布散会时,我这才哆哆嗦嗦地说出了母亲的病因,泪水蒙住了双眼。乡干部很同情我,又显得有点难为情,毕竟救济款已按人头分配完了,但他还是吩咐队长重新调济一下,把小姑娘家考虑进去。
    回到家里,我高兴地把救济的事告诉了母亲,心想她一定会很高兴。可母亲并没高兴,她严肃地说索要救济是不光彩的事,那是救济生活没着落的人的救命钱,咱们哪能要它。
    听说生产队给每两人分一只奶山羊,每四人分一头奶牛作为生活补贴。我和母亲高兴极了,心想如果能分到一只母山羊,就有奶吃还能繁殖后代。可偏偏分到了一只公山羊,只能宰了吃肉。一说吃肉我早就垂涎三尺了,嚷着喊着要吃肉,可找不到屠夫,又没有烧料,真难为了母亲。母亲到处去找屠夫,以高昂的代价把一个屠夫请了过来,宰完羊,母亲把羊头、羊杂碎外加10元钱都给了屠夫。我等不及了倒头睡着了。忽然听见母亲喊我的乳名,我睁开眼睛,一盆冒着热气的羊肉就放在了我的面前,一股肉香味扑鼻而来。
 
(四)
 
    转眼过去了两年,生产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丰收年。满山遍野的青稞地麦浪滚滚,长势喜人,一派丰收的景象。
    随着日子的好转,人们的精神状态一天比一天好,一年比一年好。社员们像过年一样穿起节日盛装,每个人的腰里插着磨得发亮的镰刀,兴高采烈地来到庄稼地,他们一边飞快地收割庄稼,一边不约而同地对唱起歌谣,嘹亮的歌声此起彼伏响遍田间地头,响遍沟沟洼洼。
    经过一段时间的突击秋收,庄稼全部运到了打碾场,生产队宰牛宰羊,煮上几大锅手抓肉和洋芋,男女老幼围坐在打碾场吃团圆饭,庆祝丰收。
    利用秋后休闲时间,生产队组织社员学文化,练舞蹈。我被选进舞蹈队,母亲支持我参加并为我借来邻居大妈的水獭皮羔皮衣服用来跳舞。母亲拿出多年没舍得用的那块香皂为我洗漱打扮。她一边洗一边祈祷着:“洗去一切污垢,冲刷一切磨难病痛,愿我的宝贝女儿干干净净、快快乐乐、健健康康……”
    我终于读完了小学六年,被选送到州府所在地唯一的中学——民族师范学校,那里一切都由学校管。我们每天有白面馍馍吃,有从未吃过的各种蔬菜,还发了被褥、冬装夏装。我都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
    每次吃着可口的饭菜,我的眼前总出现母亲的面容,怎么也咽不下饭菜。我就想出了一个办法,每顿饭我节省一两个馍馍,一周可以节省一包够母亲吃几天。于是我每天坚持这样做,到周末拿回去让母亲吃。
    这年生产队的收成不错,加之母亲再也不用承担我的生活费,她挣的工分也多了。年终收益分配时,母亲分到了三百多元钱,这是她有生以来第一次拥有这么多钱。她首先想到的是我,便悄悄为我定做了一件蓝华达呢上衣,一条黑色条纹裤,一双黑翻毛皮鞋,一双蓝球鞋,而她自己什么都没舍得买。
    寒假到了,学校给我们家在本地的学生发了一袋面粉,县上的学生发了粮票。我高高兴兴地把面粉背回家中,母亲早已买了一块羊肉挂在了梁上。母亲还买了点花糖、瓜子、饼干等食品,我俩过年用的东西齐全了,而且从来没有这么丰盛过。大年初一那天,我穿上了母亲给我买的衣服,款式和颜色很合我意,我高兴地合不拢嘴。我们娘儿俩兴高采烈地来到照像馆,照了第一张母女合影照。
    “文革”风波殃及到了我们学校,原本很宁静的校园一下子混乱起来,大字报贴满了校园的每个角落,口号声一阵接一阵。
    后来,我被分到一所公社小学当老师。每月有60.48元工资,加上烤火费等共发给我200多元钱。我怕花了、怕丢了有点不知所措。每次把工资的一半或多半寄给母亲作为她的生活补贴。三年后我把母亲接到我的身边,从此她脱离了生产队繁杂的劳作,过上了虽然有点清贫却非常自在宁静的生活。
    1971年我有幸结识了我的老伴,我们举行了简单的婚礼仪式。次年我生下了一个白白净净、一头亮丽黑发的胖小子。母亲视他为掌上明珠,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每天夜里她怕我睡过头压了孩子,不让我抱孩子睡,她自己靠墙坐着,把孩子揣在怀里直到天亮,直到满月。过了两年我调到了老伴所在地,改行搞行政工作。这时我又生下了第二胎,依然是母亲又一个掌上明珠。我们两口忙于工作,没有更多时间照顾孩子,是母亲日夜看管他们,料理家务。
    我们是纯牧业县,一年四季除了牛羊肉还是牛羊肉,很少有蔬菜吃。为了节俭母亲隔三差五地给我们煮一大锅羊头肉吃。那是又廉价又实惠又可口的美食,孩子们爱吃大人也爱吃,可做起来很麻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母亲的双手皮肤被烫得发白发硬成了死皮。
 
(五)
 
    组织上推荐我脱产学习,一去就是三年整。除了寒暑假的短暂时间外,再也没有时间陪他们。这时正是两个孩子上小学到初中的关键阶段,我们只能托付母亲操心了。
    母亲天天接送他们上学,想方设法给他们吃想吃的可口的饭菜。儿子嘴馋,每当电视里介绍做食品的绝招,他就要求奶奶给他做。姑娘不好好吃饭,放学回家时不到家门口就喊着说饿,每当这时母亲就会把一疙瘩热乎乎的炒面放到她的手里。
    我和爱人各自忙于工作,特别是我除了晚上回家睡觉外,其余时间都在单位上忙工作,还时不时地出差、开会、下乡,是母亲用她的爱心,用她的全部托起了这个家。
    两个孩子顺利完成了各个阶段的学习,先后大学毕业并参加了工作。几年后他们各自成了家有了孩子。面对四世同堂温暖而温馨的家,面对忙忙碌碌投入工作的孙子孙女,面对活波可爱的重孙们,母亲的脸上总是挂着满意而幸福的微笑。她时常坐在阳台里一边手摇转经筒,一边不停地念着“嗡嘛呢叭咪哞”,反复地祈祷着佛祖保佑老年人轻松地走完自己的路,别让病魔折磨,保佑年轻人幸福长久,子孙兴旺,不要让白发人送黑发人。
    2010年4月14日是家乡人民蒙受特大灾害的一天。这天清晨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夺去了成千上万个同胞的生命,我的母亲也遇难了,这年是她的本命年。母亲就这么悄无声息地走了,就这么永远永远地走了……她那勤劳、善良、朴实、无华的品德,她那温暖、圣洁、无暇、无私的母爱将永远、永远铭刻在我的心里,永远永远铭记在子孙们的心里。



留守儿童的心里话
                                                                                                                        城北区北川学校
 
打竹板,响连天,
庆六一,大联欢,
今天我们走上台,先给大家问个好,
来宾好、老师好、各位同学大家好!
关爱工程送真情,和谐社会人人夸。
我们都是留守娃,献上心中的真情话。
 
我们生长在美丽的夏都西宁城,就像茁壮成长的向阳花,
改革春风进万家,勤劳的父母离开了家。
外出创业建“四化”,三年五年不回家。
多少次、多少回梦里见到爹和妈,
满怀欣喜扑入怀,梦醒只有泪湿巾……
多少次,呼唤着爸妈快回家。
多少次,想拉着父母的手,去看看繁华的大都市;
多少次,想依偎在父母旁,问问世界有多大?
这可真是我们的心里话。
 
上次妈妈来电话,问我功课好不好?
他们啊,只能寄回生活费,远在他乡空牵挂;
爷爷、奶奶年纪大,
管不住天真、活泼的留守娃。
 
曾记得,小强他贪玩好耍进“网吧”,
早退迟到又旷课,期末考试不及格,功课落后品性差。
小松迷上了游戏机,欠债太多受欺凌,东躲西藏不回家;
小军要显本事大,放学路上爬汽车,头破血流挂了花。
身在远方的父母啊,你们可曾想过他?
 
新阶段、新世纪、教育讲求现代化…
新知识、新观念、时代正在向前跨……
党和政府发号召,社会关爱咱留守娃;
多少个好老师,校园内外忙奔波,教书育人想办法……
从城镇到乡村,人人关怀咱留守娃,
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声势大,
我们这些留守娃,个个都是幸福娃!
 
远方的父母放心吧!
老师说,是党和政府关怀咱留守娃!
 “两免一补”作保证,
关爱工程把学校变成了温馨的家。
伟大的祖国,敬爱的党,请相信:
我们是,健康成长的幸福娃……
我们会,德智体全面发展开新花……
我们会,努力学习,追求上进,建设祖国,振兴中华!振兴中华! 




 
                     






 
 


 
 







































































 

 


















































 

0